大学生校内网移动版
> 资讯中心 > 热点资讯 >正文

“待用”还要冷多久?

文章《“待用”还要冷多久?》由作者李琳投稿、热点资讯栏目编辑于2018-01-04 20:00:08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错误请及时反馈。

美食旅游作家韩良忆曾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的内容是韩良忆在社交网站“脸谱”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曾经在咖啡馆遇见过五位客人共买了十二杯咖啡的情况,不久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走进来享受其中一杯“多余的”咖啡,作者这才明白,所谓“多余的”咖啡,其实就是“待用咖啡”。即有人提前购买咖啡并将其存在咖啡馆,让那些付不起咖啡费用的人也能够享受一杯咖啡。该微博引起网友热议,阿信、陈漫等明星纷纷转发,转发量累计超过几十万。“待用咖啡”也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不同领域中“温暖”的代名词。“待用”的前世今生“待用”顾名思义,即好心人提前购买物品,等待付不起的人来享受。例如“待用咖啡”、“待用快餐”、“待用图书”等等。“待用咖啡”的出现相对较早,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在意大利,喝咖啡如同我们喝白开水一样普通,即使是流浪汉,咖啡也是必需之品,所以待用咖啡最早在意大利是为流浪汉准备的。人们可以付两杯咖啡的钱,将其中的一杯存放在咖啡店,送给买不起的人。待用咖啡在二战时期逐渐流行,影响欧洲,现已传遍全世界。保加利亚虽然是欧盟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却仍有上百家家咖啡馆提供待用咖啡;在法国,许多咖啡馆门前都挂上了“待用咖啡”的标志;在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西班牙,来自巴塞罗那的小伙子贡扎罗·萨皮纳建立推广待用咖啡的网站;在比利时,甚至出现了“待用薯条”。“待用”的概念逐渐地走进人心,“待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德国公益人创立“待用咖啡”的粉丝专页,点击量大增,引起了世界人们的关注。在中国,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2013年首次提出“待用公益”,将国外的“待用咖啡”修改为“待用快餐”,后来涉及多个领域,如“待用饮用水”、“待用书籍”、“待用电影”等。待用公益是人们用善良、自觉搭建的平台,自愿奉献爱心与援助,扶弱济贫,这也正契合了慈善事业的定义。如今,“待用公益”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成为了一种社会上的行为,并不断发展。《西安晚报》指出,待用快餐是“平民慈善的样本”。“待用”也是微公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司徒”一职,助其“保息六养万民”。春秋战国时期,慈善工作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此时民间慈善活动较为简单,例如,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者提供饭食,即“施粥”。“施粥”作为最受欢迎的一种慈善行为,为中国历代所继承。如今,经过演变发展,我国已经成立了各种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作为传统公益的一种形式,虽然规模大、影响力强,但是也存在问题。郭美美事件暴露出当前部分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缺乏内部管理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与传统慈善相比,作为“微公益”的待用更具有草根性、平民化的特点。在福州,闽江学院法律系成立了待用公益拓展队,鼓励去餐厅吃饭的人买下一两份快餐寄存在店里,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在充分宣传下,杨铭宇黄焖鸡米饭成为第一家合作的餐馆。“这是待用公益拓展队成立以来第一家挂牌的商家。”该公益拓展队队长赵小强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一共找到了10家合作商家,其中有待用快餐、待用文具、待用矿泉水等。“目前,已有很多市民前来认领待用快餐。赵小强还表示,他们准备通过微博、微信扩大待用公益的影响力,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南方都市报》曾指出:“待用快餐落地期待民间慈善觉醒。”从中不妨可以看出“待用”作为一种民间微公益,已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求、一种潮流。待用公益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他微公益的发展,形成温暖的“待用文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表示:“‘待用快餐’可以说是慈善创新的一个小探索,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可见,待用公益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它的首位要素。与传统慈善需要进行申请登记、资格审查等一系列程序相比,“待用”则无需走这些程序。它作为一种微公益,在申请条件方面并无过多的要求或者规定,它以民间力量为主导,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正如央视主持人赵普所说:“受助无尊严,则慈善无意义。”待用公益使捐助人不知道谁会来享用自己的捐助物品,受捐者也不知道谁是帮助自己的那个人,这也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贫困群体的尊严,更加符合慈善的本质。传统慈善模式下,捐助人与受捐人的信息几乎完全公开。因此,与传统慈善相比,“待用公益”虽然规模小,但是方式灵活、形式直接简单,或许更有利于微公益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待用”扩大了捐助范围和捐助对象,作为一种“平民慈善”,在“待用”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付款买下物品待用,每个人也都可以享受“待用”。“待用公益”的发展之路“待用公益”虽然有长足发展,但其中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庆时报》曾发表名为《缺乏信任,重庆三家“待用快餐”一年全消失》的文章。文章提到,重庆大学城缇雅休闲餐厅店门外的“待用快餐公益活动响应商家”的标牌已被取下,另外两家“待用快餐”店也已经退出这项活动。店主坦言:“来认购的人少之又少,无人认购亏不起。”许多人对“待用公益”持怀疑态度。对于捐助者而言,他们担心店家浪费自己付出的爱心,不相信天下会有免费的午餐,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商家进行炒作的借口,开展这个“待用公益”活动只是为了提高商家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经济收益。重庆大学专家何森林说:“待用快餐停滞,主要原因在于信任关系尚未建立。”解决信任问题已然迫在眉睫。而对于贫困人群而言,“待用公益”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有人认购却无人认领情况的出现,让“待用公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待用”这项微公益活动从国外传入,又在中国以多种形式发展,但通过陈里的“待用快餐”可以发现,仍有许多民众不知道有这项公益活动,“待用公益”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除了信任危机,监督问题也是一大困扰。近年来,餐馆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北京朝阳区“九碗香”餐馆曾被曝光操作间不符合卫生标准、部分店员没有健康证等问题。对商家卫生情况的监督必不可少,对认领者情况的了解也同样重要。在缺乏社会信任度的背景下,合理的制度、公平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位于广州海幢的弘善素食将待用快餐的推行情况通过微博完全公开,当日认购以及领取的份数完全透明化,方便人们及时了解信息。有专家提出,提高“待用公益”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公众对“待用公益”的认知,由社会力量和官方力量共同监督。目前,我国的待用快餐已经有了官方微博和官方公益网站,用以公示爱心餐厅的名单、接受大众的监督。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龚晓燕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待用公益从倡议发出到现在,它释放出了巨大的正能量,充分说明了这是一项非常好的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