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料库移动版

> 政策大全 > 企事业政策 >正文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文章《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由作者投稿、企事业政策栏目编辑于2017-05-07 21:42:44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错误请及时反馈。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以下是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最新消息,希望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帮助。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观察分析介绍了物流行业的专业现状、物流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受青睐、我国开设物流管理的专业的高校有等内容,详细介绍了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观察分析

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可见,物流行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无穷。物流行业发展得好,必然会带动就业。更进一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

物流行业的专业现状

毕业生适应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所谓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它包括运输、储存、搬运、分拣、包装、加工等多个环节。该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物流概论、市场营销、经济地理、国际贸易概论、管理学原理、商务英语、运输组织技术、仓库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即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提高质量,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在世界做专业物流比较著名的公司有:美国联合包裹(UPS)荷兰邮政(TNT)德国邮政(DHL)美国联(FEDEX)为什么现代物流业的前景看好呢?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全国已有30多个省与城市作出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必要的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写中国物流业发展大纲,并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初步意见。由于有政策的扶持,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开始步入快车道。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形成公有制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含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趋势从03年开始,并在明显加速。在5至10年内,将形成10个左右全国公认的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走向国际。80%企业物流已开始部分外包,外包的比例与外包的领域将逐步扩大,涌现出包括海尔物流、宝供物流、招商局物流在内的优秀物流企业。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的报告也显示,2003年1至9月,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吴清一认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物流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物流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知识结构

(1)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了解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2、能力素质结构

(1)具备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

(2)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3)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具有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现代物流业。世界市场中不断上升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开辟效益增长的新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产业象接力棒一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转移,新的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例如波音飞机,虽然最后是在美国西雅图组装,但它在70多个国家生产零部件。

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就更多地变为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企业或厂商之间的竞争。高效率、低成本、网络化的物流服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正因为如此,物流业被普遍看好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物流科学研究是新世纪经济管理科学领域的聚焦点。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十五”期末基本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深圳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大连、沈阳等城市都在加快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天津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基本建设,把物流产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势推进。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

我国物流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到2003年我国物流市场的规模已达到2400亿元,预计在今后几年仍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余万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有真才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是普遍被看好的。

物流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主要到企业或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管理(包括生产企业资源计划、物流、调度、组织与控制)、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事工商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和物流相关部门的社会物流、生产物流和绿色物流方面的工程策划、仓储、配送、装卸等工程技术设计、装备选型与开发应用、管理和营运等工作。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务局、物流园区、汽车制造、硅谷或光谷、计算机厂、烟草厂、港机厂、造船厂、钢铁冶金、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厂、交通运输、航运及航务部门和科研设计院所、规划设计院、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领导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类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由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物流产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现在,许多地儿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政府规划在“十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十五”期末基本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深圳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大连、沈阳等城市都在加快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天津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基本建设,把物流产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势推进,我国的现代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预计,中国物流需求高速增长期将持续10~15年,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物流需求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网上人才招聘的数据显示,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的临近,到2010年我国本科学历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

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受青睐

不少高校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但一般着重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而市场每年对管理型人才的招聘很有限,更多的是需要在基层从事操作的人员。因此,物流操作员在每年的招聘中格外受宠。

目前比较先进的企业正逐步向零库存迈进,这不光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也要求最直接的物流操作员有更高的能力。相对于物流管理人员,物流操作员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受过专业物流操作培训的毕业生凭借上手快、胜任物流各个环节操作,而被相关的用人单位大量吸收。

我国开设物流管理的专业的高校有:

天津南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长安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侨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筹)、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工业学院、东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