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内网移动版
> 资讯中心 > 教育资讯 >正文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知识与能力3

文章《教师资格证之教育知识与能力3》由作者杜启翰投稿、教育资讯栏目编辑于2018-03-09 13:34:57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错误请及时反馈。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简述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即体力和智力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社会为人得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三、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为代表。

观点:教育目的的立足点是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四、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孟子、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马斯洛、萨特、斯宾塞等人为代表。

教育立足点是人的发展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本性

五、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单癣简答】★★★★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业者和接班人”。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七、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简答】★★★★(三变两建一营造)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八、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九、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简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一、《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权利的规定,其基本权利可概括为

(1)教育教学权(最基本)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得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作用【简答】★★★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桥梁、纽带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主导

三、教师职业角色【简答】★★★

最大特点:角色多样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家长代理人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

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集体性

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简答】★★★

(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改(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基本素养、第一要求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灵魂、试金石)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

1.政治理论素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

5.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七、如何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表现?【简答】★★★

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3.全面关怀学生;

4.关爱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

6.解放学生;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八、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简答】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所教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

(4)了解该你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九、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通过不断努力,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3.专业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简答】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加强教师教育;加强立法;提供经济保障

2.个人努力:学习、研究、反思、实践

十、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简答】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一、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3.培训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矗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那些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案例分析)

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在教学程中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防止偏向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环节、教师讲授的环节)★★★★★

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六、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单癣简答】★★★★

直观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七、直观性原则

1.涵义 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的种类【单芽

a.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b.模像直观(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

c.言语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简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八、启发性原则★★★★★

(1)涵义 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2)贯彻的要求 【简答】★★★★★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九、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涵义: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的要求 ★★★★★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能杂施

十、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贯彻要求(简答)

a.充分了解学生b.尊重学生的差异

c.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十一、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③讲授方式要灵活多样。

④讲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十二、谈话法的要求★★★★★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提纲

2.讲究提问的艺术

3.做好归纳总结

十三、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与任务的要求(2)教学重难点

(3)教学的时间、设备与条件(4)课程性质和特点

(5)学生年龄特征(6)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个性

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七、备课的要求(1)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三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十五、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简答)★★★★★

1.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结构合理(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从学生角度看:

(1)学生注意力集中(2)思维活跃 (3)积极参与

(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十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简答】★★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要有代表性

(3)作业形式要多样(4)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5)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6)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十七、上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堂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一、小学德育的目标 ★★★★★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四、疏导原则

概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简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要求【简答】★★★★★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做到合理正确、 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要求【简答】★★★★★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2.少先队活动

3.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4.班主任工作